News 新闻中心

请人护理负担重自己照料忙不停 失能老年人照护困境调查

2025-01-17 18:49:59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请人护理经济负担重 自己照料昼夜忙不停

  记者调查失能老年人照护困境

  编者按: 当下,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,老龄化程度逐年递增。2023年,我国60岁以上人口2.97亿人,占总人口比重21.1%;65岁以上人口超过2.17亿人,占比15.4%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。 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,是老年人的追求和期盼。然而,或因年龄增长、机能下降,或因疾病、事故等,很多老年人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。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。 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,法治经纬版聚焦失能老年人群体,开设“依法破解老年人失能困局”专栏,推出系列报道,从法律政策层面探索“一人失能、全家失衡”的破题之道,敬请关注。

  □本报记者 陈磊 韩丹东

  □本报见习记者 张婉莹

  从东墙到西墙大约4米,从南墙到北墙大约4米,在这个面积约16平方米的房间里,进门处停放着一辆轮椅,靠墙是一张宽约一米、长约两米的护理床,这里便是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周先生几乎全部的生活空间。只有当天气好的时候,他才能够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晒晒太阳。

  今年86岁的周先生是一位失能老年人,吃饭、穿衣、上厕所等都需要他人照护。由于家附近的养老院不接收失能老人,周先生的孩子每天还要工作,只能由其家人请保姆居家照顾他。而懂护理的保姆通常不好找,来来回回换了四五个了。生病也不方便去医院,只能由家人拍了照片和视频之后到医院挂号找大夫。“一人失能、全家失衡”,说起照顾失能的父亲,周先生的儿子周明(化名)一声长叹。

 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,目前我国像周先生这样的失能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.6%。据测算,到2035年,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人,到2050年达到5800万人左右。

  照护失能老年人是养老服务的刚需,也是当下许多人对养老焦虑之所在。破解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,应对超大规模照护服务需求,事关国家发展大局,事关亿万百姓福祉。

  接受《法治日报》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,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,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家庭结构的变化,单纯依靠家庭照护已难以满足所有失能老年人的需求。因此,建议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,进一步细化家庭、政府、社会在失能老年人照护中的具体职责,如增加对家庭照护的支持政策、明确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投入和监管责任等。

  失能之后行动不便

  专业护理员太难找

  记者看到周先生时,他身着睡衣躺在护理床上,保姆站在床前,一手端碗,一手拿勺,正在给他喂饭。

  周明向记者透露,父亲失能后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吃饭和睡觉。每天早上7点多,周先生醒来后,保姆会先为他更换尿垫、擦洗身体并换上贴身衣物,然后把他抱到椅子上休息。10点左右,保姆给他喂饭,由于咀嚼功能退化,周先生吃饭颇为困难,一顿饭通常要花费一个多小时。天气好的时候,父亲会坐在门口晒太阳,不过更多的时候,是由保姆抱到床上躺着。晚上六七点钟,父亲再吃一顿饭,之后便一觉睡到次日早晨。

  “这已经是第四次请保姆了,不知道这回能干多久。”周明感慨地说,自从父亲躺在床上以后,找会护理的保姆成为他生活中的一大难题。

  周明回忆说,2019年时,父亲生活自理能力没问题,但认知出现了问题,出了家门不知道怎么回家,为此他每月花5000多元请了一个保姆。一年之后,周先生出现行走困难,再加上双腿本身受过伤,上下床越来越不方便,只能靠人搀扶,大多数时间只能躺在床上。2021年开始,他的身体每况愈下,吃饭需要人喂、上厕所需要人扶、洗澡需要人擦……

  “医生告诉我,父亲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减退,属于通常所说的失能老年人。”周明说。

  周先生失能之后,由于各项事情都需要人帮忙,请的保姆不愿意照护选择辞职。周明只能通过家政公司找了两个保姆一起照顾父亲,每月费用为9500元。

  “家政公司称他们很会照护这类老年人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”周明说,这两个保姆既不会生活照护,也不会医疗护理。他们给老年人做饭时总是图省事儿,提前做好大量食物冷冻到冰箱里,等到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加热,结果导致周先生营养不良。他们不了解如何护理失能老年人,也没有经常为老年人进行清洁护理,导致周先生得了褥疮,并且反反复复难以痊愈。周明要求家政公司换人,但后面推荐的几个保姆都难以让人满意。

  机缘巧合,经邻居介绍,周明认识了一位在医院做过护工的保姆,每月薪资8000元,一周负责照护周先生6天,休息一天(休息时由周明夫妇照料父亲)。这位保姆具备护理经验,先是提议将家里的普通床更换为护理床,接着又建议购置充气的波浪式护理床垫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,周先生的褥疮得以痊愈。在保姆的指点下,周明还给家里配备了很多仪器:血压计、雾化机、血氧仪、制氧机、吸痰器等。

  令周明感到遗憾的是,今年春节过后,保姆因家中有事辞职了。无奈之下,他只好每月花费1.2万元聘请了一对夫妻常住家中,从周一至周日全天候照护父亲。

  “父亲的养老金不低,但基本用于支付保姆费用了。”周明说。

  他确实无力独自照护父亲。周明在北京西南三环附近一家单位工作,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7点出门,晚上7点才能到家,早已疲惫不堪。他的父亲住在顺义,这几年,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赶回顺义看望父亲,已无暇带孩子外出旅游。

 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把父亲送进养老院时,周明坦言,父亲所住社区附近没有愿意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院,离家太远的他又不愿意送去。“我的观念也比较传统,对老年人尽孝心就应在家中照护,而非送进养老院。何况在养老院中,一个护理员往往需要同时照护多位老年人,不如请个保姆在家里一对一照护那般细致。”

  周明坦言,找保姆容易,但找到懂护理的保姆却并非易事,而且照护失能老年人需要有一定身体力量。目前,从事保姆工作的人年龄偏大,很多在50岁以上,既缺乏护理知识又精力不足,并不擅长照护失能老年人。

  家有失能老年人,无奈之处还有很多。比如周先生只能卧床,通常情况下无法到医院就诊。前段时间,周先生的口唇发白,周明只好拍摄照片和视频后前往医院挂号找大夫。由于无法进行详细检查,他找了好几家三甲医院的医生,开了一堆药回来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

  “要是社区附近有能够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院该有多好,要是能有上门为失能老年人看病的医生该有多好,要是家庭照护老年人的费用不止家庭承担能多方分担该有多好。”周明感慨道。

  支出增加负担加倍

  日子过得捉襟见肘

  即使找到了合适的保姆照料家中的失能老年人,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省心。

 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出租车的田小刚(化名)同样请了保姆上门照护失能的父亲田先生。田先生今年58岁,此前一直做点小生意,未参加社会保险,这意味着一旦停下生意便无收入来源。几年前,田先生突发脑出血,虽经医院治疗,仍留下偏瘫后遗症,只能卧床。

  田先生的妻子陈女士今年59岁,已经退休4年多。考虑到母亲年纪大了难以单独照护父亲,田小刚便找了一位不住家的保姆,每周工作六天(休息一天),每天早上8点到田先生家,下午6点离开,每月费用4000元。

  保姆每天一进家门就忙碌起来,整理床铺、喂饭(早饭由陈女士提前准备好)、喂药、更换衣物,每隔两小时帮田先生翻身一次,中午做饭喂饭,下午清洗打扫、收拾家务,偶尔与陈女士一起协助田先生上厕所、清理大小便。由于田先生属于偏瘫,一半身子不能动,一半身子能动,语言表达能力受限,还不愿意穿纸尿裤,稍有不慎就会尿床,保姆还要时不时清理床单被褥。

  但陈女士对保姆并不放心,觉得自己照顾才是最好的,因此保姆在家时总是跟保姆一起干活,保姆离开后更是寸步不离,经常一晚上要帮助田先生起夜好几次。对此陈女士时常感觉身心俱疲,有时白天一坐下就打瞌睡。

  “母亲的时间完全耗在父亲身上,看着令人心疼”。田小刚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,毕竟在当地找到愿意并且会照护失能老年人的保姆非常难,不住家保姆的价格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负担,住家保姆的价格更是负担不起。

  田小刚也想照护父亲,但由于父亲没有养老金,母亲陈女士的养老金每月只有3000元,不够付保姆费用,田小刚每月要承担一半的保姆费用,还要承担全家的开销,每月多支出的几千元让他压力倍增。田小刚每天早上五六点出门跑车,一直忙到晚上才收车。

  “既要养老人,又要养孩子。为了挣钱,我一年到头基本没休息过。”田小刚说,“失能老年人落在谁家,就是谁家的噩梦。”

  虽然有养老院愿意接收河南省开封市居民赵桐(化名)失能的妻子李女士,但赵桐也没有觉得日子轻松下来。

  李女士今年68岁,已经退休13年,身患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。8年前,她得了一次脑梗,虽然当时治好了,但由于自身有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,李女士的脑梗每年都复发,身体越来越差。更不幸的是,2022年7月,李女士在卫生间洗澡时摔了一跤导致骨折住了院。他们只有一个女儿,在其他城市居住,无法赶过来照顾母亲。

  眼看着自己一个人无法照护妻子,无奈之下,赵桐决定在妻子出院后送她去养老院,一个月3800元,费用全包,日常生活用品统一配备,和其余7位失能老年人一起住在一个大开间里,有三四名护理员负责照护。

  李女士刚住进养老院时,费用由单位给她办理的长护险报销一半,其女儿支付另一半。但自从外孙子今年9月份上小学以后,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,女儿难以支付这笔费用,而她的养老金每月只有2300元。夫妻俩的存款大部分花在买药上,平时只能省吃俭用,日子过得捉襟见肘。

  家人照护疲惫不堪

  完全没了自己生活

  家住天津市蓟州区的李娟(化名)靠自己照护年迈的母亲王女士。

  今年春节过后,李娟听母亲说时常腿关节疼痛、肿胀,到地里干活力不从心,怀疑得了关节炎。

  李娟和丈夫赶紧带母亲到当地医院检查,结果显示母亲得了骨癌。为宽慰母亲,李娟告诉她得的是风湿性关节炎。医生要求住院保守治疗,包括注射吗啡止疼。母亲考虑到住院看病花费大,自己那点养老金肯定不够,又不想给女儿添麻烦,坚持回家治疗。无奈之下,医生只好同意并嘱咐病人多休息,少活动,还给开了多种药物进行治疗。

  回家后,王女士躺炕上休息并按时服药,但病情越来越重,一动就浑身疼,甚至翻不了身,更下不了地。

  对李娟来说,母亲“躺”下后,她的生活也被打乱了。她是当地一所学校的老师,白天减少了能减的课程,上完课就回到母亲身边陪伴,给母亲做饭喂饭、陪她聊天、给她擦澡等,定期到医院给她开止疼药。晚上陪着母亲睡大炕,稍有动静就会醒来。她发现母亲经常拉着她唠叨,不想每天躺着,天天盼着去地里干活。渐渐地,母亲也感觉自己得了重病,认为自己拖累了家人,甚至想到了自杀。她只能劝母亲不要胡思乱想。

  李娟自从照护母亲以来,很少回自己家,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假期带孩子出去旅游,“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生活”。

  和李娟有相同感受的还有家住河南省驻马店市的王凤(化名)。

  今年国庆节期间,记者见到40多岁的王凤时,她正推着年近80岁的父亲从外面遛弯儿回家,在母亲的帮助下,把父亲从轮椅上抬到床上并盖好被子。2021年10月的一天,70多岁的父亲在院子里给花坛松土时突发脑出血倒地。王凤赶紧拨打急救电话将父亲送进医院治疗。经过治疗,父亲命虽保住了,但留下了偏瘫后遗症,右半边身子不能动,基本只能躺在床上。由于王凤没有上班,照料父亲的事情主要落在她和母亲身上。

  父亲喜欢到外面遛弯儿。无论春夏秋冬,每天上午只要天气允许,王凤和丈夫就把父亲搀扶到轮椅上,推着到外面走走,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,母亲则在家做早饭、收拾家务。丈夫去上班后,她再推着父亲回家,由母亲喂饭,她吃过饭后去休息。下午,母亲陪着父亲,她则负责收拾家务,准备晚饭。父亲吃完晚饭睡着后,才是王凤自己的时间,“一天也就一两个小时,可以稍微轻松会”。

  在采访中,十几位家有失能老年人的受访者都表示“没有了自己的生活”,确实是“一人失能、全家失衡”。

  国家重视地方推动

  缓解养老服务焦虑

  受访专家认为,绝对数量惊人的失能老年人群体,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国情,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意义重大。

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超认为,就老年人个体而言,通过专业的照护服务,可以确保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照护,满足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,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,维护老年人的尊严和权益。就家庭而言,失能老年人的照护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,也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,有效的照护服务能够减轻家庭成员的照护负担。

  “就社会层面而言,尊老、敬老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通过提供优质的照护服务,可以让更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。就宏观层面而言,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的发展可以带动银发经济的发展。”李超说。

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

搜索